
這篇想跟各位分享臺灣最大王爺廟-“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雖不是臺灣最早王爺廟(最早王爺廟應是位於中西區的普濟殿),
但說它是全臺最大應該無庸置疑。
在正式介紹前,先來了解一下王爺信仰。
民間信仰中王爺的種類繁多,有的是動植物,如松樹公、樹王公、虎爺;
有的是對曾濟世救民的先人或對忠義聖賢之士的崇拜,如廣澤尊王、開漳聖王;
也有的是對該姓祖先的崇拜,如百家姓的王爺(根據不同文獻紀載,全臺王爺的姓氏種類最多的達130種以上,最少的也有近百種);
甚至有的是瘟神,具有行瘟跟收瘟的能力,這是讓我最不解的一種,
可能就是神明也有壞的時候跟好的時候。當百姓做太多壞事,造太多業,
瘟神就出來行瘟,當百姓受不了了,不斷懺悔又祭拜,瘟神再出來收瘟。
至於王爺信仰來自哪個年代也有多種說法,但比較大多數的說法是從隋唐時代開始,
今天的主角-南鯤鯓代天府的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據傳就是唐高祖時的開國功臣。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南鯤鯓代天府,建議先別急著衝到廟裡點香拜拜,
可以先從左手邊的“大鯤園”逛起。
大鯤園中主要展示南鯤鯓代天府的歷史與傳說,及許多相關文物,
先對這些歷史背景有初步認識後再進廟參拜與觀賞,
更有助於對這座寶剎的了解。
而進這大鯤園除了看展示外,也別忘了慢慢散步,觀賞猶如皇宮後花園般的景色。
大鯤園中主要分成三類展區,分別是南鯤鯓文史館、蝴蝶館與貝殼館,
大腳這邊只介紹與主題較為相關的南鯤鯓文史館。
一進文史館眼前出現的就是一幅王爺出巡圖,
出巡隊伍是立體雕刻,動作相當維妙維肖,
背景雖是平面的照片,但畫的相當有空間感,
與前景的隊伍相映襯,整幅圖可以讓你彷彿置身其中,
聽得到鑼鼓響徹雲霄的聲音。
王爺信仰的起源…
至於這個代天府是怎麼來的?
故事是這樣說的…
明末,一個月色皎潔、風平浪靜的夜晚,
在南鯤鯓沙汕捕魚的數十個漁民忽然聽到鐘鼓管弦之樂自海上傳來,
朦朧中,忽見一艘三檣大帆船徐徐進入南鯤鯓灣。
隔天,漁民齊聚港口一探究竟,
只見一艘破舊小船,船上載有一支神木和一面寫著代天巡狩的旌旗,
後來才知原來是五府千歲的巡狩船。

於是漁民將王船拉上岸,並築一草寮供祀,
之後每當漁民出海捕魚前焚香祭拜,定當滿載而歸,
雖然信眾越來越多,唯漁民財力薄弱,無法建廟祀之,
最後仍決定給予隆重祭祀後送之出海。

時當冬末,北風狂吹,
王船出海後順流南下,疾馳而去,
但出海不久卻又見王船逆流返航,再度靠岸而泊。

漁民極度驚訝、嘆為觀止,
認為王爺想長居此地,此乃當必百姓之福,
此事日漸傳開,於是有更多信眾紛紛解囊樂捐,
歷時數月,廟宇於清康熙元年(1662)完竣,
稱“南鯤鯓廟”。

除了建廟起始的神話故事外,
還有許多關於這裡的大大小小傳說,
關於正殿門口的對聯,也是有一則傳說…
姑且不論這傳說的真實性如何,
這對門聯倒是真的寫得很有威嚴感很有震攝性!
「代天理陰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灾能免」
「巡狩周審查但願善遷惡改弌道修真末劫消」

另有一五王顯靈擇地開井的傳說,
但這龍泉古井目前也已被牢牢鎖死不見天日,
這是大腳覺得困惑及可惜的地方,
著實不懂為何要將井蓋個屋子住?

文史館內還詳細介紹了廟宇的剪黏以及展示代天府舊的剪黏實物。
「剪黏」又稱「剪花」,原屬於華南民間塑造藝術之一,但因應臺灣寺廟裝飾需要,乃由唐山傳入臺灣並逐漸發展。「剪黏」就是「先剪後黏」,用「剪」裁成形的瓷片,「黏」於灰泥的表面,係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最初是交趾陶的代替品,但由於交趾陶比較昂貴,而且當時窯燒技術欠佳,成品色澤黯淡、耐久性差,匠師改以灰泥塑形,將剪裁的陶瓷片黏於其上,既省錢又好看,形式上刻意摹仿交趾陶,儘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
傳統的剪黏是由石灰、糯米、麻絨…等材料混合後塑成大樣,將石灰為主的原料抹在表面,再剪成小塊貼上。近來玻璃工藝發達後,則多改用彩色玻璃黏貼。 臺灣廟宇屋頂上的多彩細緻的寶塔、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甚至於青菜、蘿蔔…等裝飾品,尤其是燕尾翹起處鮮豔耀眼的雙龍,大都是剪黏的造形藝術。剪黏師傅不僅要有高超的塑造技巧,更需要扎實的繪畫根基。=資料來源連結=
還有許多王爺相關的文物。
逛完大鯤園讓我們開始一窺代天府的廬山真面目吧~
正殿正面牆上的石雕與窗雕,材料為泉州廈門的青斗石與花崗石,
係1928年惠安名匠蔣馨等人的作品,
爐火純青的雕刻技法,不論人物鳥獸均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再看屋頂上的剪黏作品,前後兩面有各種動植物的剪黏裝飾,
繁覆華麗,活靈活現、雕工精巧,寫實傳神。
正殿內五府千歲的金身則是被以鐵窗保護阻隔於內室,只能遠望瞻仰。
正殿上方這塊匾額也有另一傳說…
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福建鎮守台澎總兵官滿人昌伊蘇至嘉義,風聞五王神蹟,以為是妖言惑眾,乃差官兵強請五王至營,緊缚於三支深埋的大杉之上,云:三日內若不能自行拔起,將剖神像為柴火。至第三日午後,晴空萬里,忽有兩隻黑狗闖進營柵,相咬嬉戲,觸搖了大杉,霎時間,風雲變色,神光四射,一陣狂風捲地而起,三支大杉同時離地,昌伊蘇大驚,感五王法力無邊,歲敬獻匾額「光被四表」。

位於正殿後方的“金錢壁”則是台灣地區惟一用咾咕石砌成的牆壁,
金錢規則排列,枚枚相疊,塊塊相扣,構圖優美,
信眾則會以手撫摸牆壁乞求財源廣進。
除了祭祀五府千歲的正殿外,廟方在民國101年於正殿後方又蓋了一座”凌霄寶殿”,
凌霄寶殿採用閩南式建築,殿宇居高臨下,
主殿奉祀玉皇上帝,偏殿配祀先天上神,
祈福殿兩旁配置廡房奉祀六十太歲星君、文昌帝君。
有別於一班廟宇的彩繪多是以神祉相關為主,
祈福殿上方的彩繪大多是南鯤鯓周邊鄉土生活動態意境,
也包含南鯤鯓代天府慶典、廟會、出巡,
另外還有台灣之光,如籃壇林書豪、棒壇王建民、高爾夫球曾雅妮…等等。
位於凌霄寶殿後旁則是槺榔山莊,
主要提供餐廳與住宿服務。
槺榔山莊另一側則是萬善堂,這個萬善堂有點像廟中廟的感覺,
關於這個則是又有另外一個傳說…
其實最最一開始的南鯤鯓廟並非位於現址,
但因水災導致原廟被沖毀,五王就開始重新尋找吉地,準備遷建。
有一天,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直奔槺榔山,
並卜得「虎穴」吉地,打算當作第二次建廟的地點,此即為廟方現址。
但當時槺榔山一片荒蕪,原為“囝仔公”所佔領,
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死後葬在這裡,因得到靈氣而成神。
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馬上提出抗議並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
每到夜晚,刀槍相擊之聲遠及數里,連月不休,五王以三王爺為主將,
大戰囝仔公的猛將「掃帚精」,雙方互有勝敗。
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
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
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這場神鬼大戰才因而平息。
果真現在來到代天府祭拜五府千歲的信眾也多會順道到萬善堂向囝仔公拜拜,
廟方也提供求取發財金的服務。
大腳後記
我想關於廟宇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傳說,姑且不論這些傳說是真是假,
王爺信仰對於台灣西南沿岸甚至整個臺灣的影響絕對是真的!
王爺信仰廟宇全臺總數超過1600間,比媽祖廟還多,
足見王爺信仰在臺灣的重要性,相關的慶典活動也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
而對於廟宇建築的本身也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
從牆面、屋頂到柱子,不論雕刻或彩繪都值得你細細品嘗。